高温天气下,中暑是威胁健康的重要隐患。正确选择急救药物,不仅需快速缓解症状,更要避免用药误区。以下从药物分类、适用场景、禁忌事项等角度,提供科学且实用的急救指导。
一、中暑分类与用药原则

中暑分为阳暑(高温暴晒导致)和阴暑(贪凉受寒引发),二者症状和用药截然不同:
阳暑:长时间暴晒后出现高热、口渴、头晕、皮肤干燥,需清热解暑药物。
阴暑:空调过冷或大量冷饮后头痛、畏寒、腹痛腹泻,需散寒化湿药物。
用药核心原则:对症选药,避免混淆。
二、快速见效药物推荐
1. 阳暑急救药:烈日暴晒引发的中暑
仁丹
适用症状:头晕、乏力、恶心、胸闷。
用法:含服或温水送服,成人每次10-20粒。
注意:含朱砂,孕妇禁用,不宜长期服用。
十滴水
适用症状:烦热、头痛、恶心呕吐。
用法:取10-20滴兑温水服用,每日1-2次。
注意:含酒精,不与头孢类药物同服;仅用于急救,不可预防。
风油精/清凉油
适用症状:头痛、头晕、蚊虫叮咬。
用法:涂抹太阳穴、人中或肚脐(腹痛时)。
注意:皮肤破损或过敏者停用;孕妇、婴儿禁用。
2. 阴暑急救药:寒湿内侵引发的中暑
藿香正气水
适用症状:畏寒、腹泻、呕吐、无汗。
用法:口服10ml,服药后饮热水促发汗。
注意:含酒精,驾驶员、孕妇慎用;不适用于阳暑。
清暑益气丸
适用症状:气短、自汗、口渴、四肢无力。
用法:按说明书剂量服用,配合补液。
3. 辅助类药物
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缓解脱水。
维生素C片:改善因大量出汗导致的维生素流失。
三、用药禁忌与注意事项
1. 酒精成分风险: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含酒精,与头孢类药物同服可能引发中毒,服药后避免驾车。
2. 特殊人群禁忌:
孕妇禁用十滴水、风油精、仁丹(含樟脑或朱砂)。
儿童、老人需减量,建议咨询医师。
3. 避免重复用药:人丹与仁丹名称相似,但成分不同,需根据症状区分使用。
4. 急救与就医平衡:药物仅缓解轻度中暑,若出现高热(>39℃)、抽搐、意识模糊,立即送医。
四、急救五步法与预防建议

急救步骤(适用于轻症)
1. 移:转移至阴凉处,平卧抬高双腿。
2. 敷:冷毛巾敷额头或腋下降温。
3. 补: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4. 药:按症状选择上述药物。
5. 医:30分钟无缓解或症状加重,立即就医。
预防措施
外出防护: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戴遮阳帽,穿透气衣物。
科学补水:每小时补水200-300ml,可加入少量盐或口服补液盐。
饮食调节:多吃西瓜、绿豆汤等清热食物,避免油腻辛辣。
五、常见误区纠正
误区1:“藿香正气水能治所有中暑。”
真相:仅对阴暑有效,阳暑使用可能加重脱水。
误区2:“十滴水可预防中暑。”
真相:十滴水仅用于发病时急救,无预防作用。
误区3:“中暑发热可用退烧药。”
真相: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物理降温更安全。
中暑急救需“快”且“准”,明确症状类型后选择对应药物。日常预防重于治疗,高温天气注意补水、避暑,随身携带仁丹、风油精等便携药物。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