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哈尔滨依托雄厚的科研资源与政策扶持,近年来在软件技术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领域打造了多个标杆性实践案例。通过构建“数字底座+场景应用”的融合生态,本地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围绕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开发出兼具行业适配性与技术前瞻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形成了覆盖智能生产、供应链协同、数据资产管理的全链路服务体系。
以康隆药业液体制剂车间为例,其通过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运转,2023年前三季度产能提升57%;秋林食品则借助数字化营销平台“糯+”战略,推动销售额突破47亿元。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哈尔滨特有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提供政策扶持与算力基建,哈工大等高校输出核心技术,本地企业聚焦场景落地,形成数字化转型的闭环生态。
该模块深度融合工业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支持设备互联、工艺优化、质量追溯等核心场景。例如在康隆药业案例中,系统通过AI视觉检测替代人工巡检,实时监控灌装精度(±0.15ml误差控制),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最佳生产参数组合,使批次合格率提升至99.7%。特色功能包括:
针对制造业数据孤岛痛点,平台内置数据湖仓一体化架构,兼容150+种工业协议,实现ERP、MES、CRM系统的无缝对接。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发的供热数据产品实践化平台,即通过该引擎整合供热管网、气象、用户用能等多源数据,使能源利用率提升12%。核心能力包括:
借鉴浪潮JDM模式的成功经验,平台构建了供应商分级管理、弹性排产、物流路径优化等模块。秋林食品通过该系统建立“糯米制品全产业链数字地图”,实现从种植基地到零售终端的全程追溯,原料损耗率降低23%。创新功能亮点:
依托哈工大在航天装备领域的研发积累,该模块可构建高精度三维虚拟工厂,支持工艺模拟、人机协作优化等场景。在航天科技集团案例中,数字孪生技术使低压涡轮装配周期缩短20%,一次装配合格率提升10%。关键技术突破:
针对东北地区低温环境特性,系统特别强化设备防冻预警、能耗优化算法。例如供热管网数字化方案集成-40℃传感器技术,确保严寒环境下数据采集稳定性,相较南方同类软件降低故障率68%。
平台整合哈工大、703研究所等机构的47项专利技术,如基于航天控制算法改进的AGV调度系统,路径规划效率提升40%。这种“院校技术孵化+企业场景验证”的机制,确保技术迭代始终保持行业前沿。
采用微服务容器化设计,支持从单机设备到集团级系统的弹性扩展。测试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可在3天内完成基础模块部署,成本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5。
受益于哈尔滨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试点政策,用户可叠加享受:
与鲲鹏创新中心、中科曙光等共建技术生态,已完成52家企业的系统适配认证,确保从数据采集硬件到云平台的全栈兼容性。这种生态优势使二次开发成本降低60%。
该解决方案提供社区版(基础功能免费)、企业版(按模块订阅)、定制版(联合开发)三种获取方式。建议:
1. 制造企业:优先部署生产管控与数据治理模块
2. 供应链企业:重点采购协同优化系统
3. 科研机构:申请数字孪生实验室API接口
目前完整技术白皮书与试用版安装包可通过哈尔滨工信局官网、哈工大技术转移平台获取。对于希望深度参与生态建设的企业,还可申请加入“数字冰城创新联合体”,共享提供的测试场景与研发基金。
作为老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输出者”,哈尔滨的实践不仅验证了软件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激活效应,更探索出一条“技术在地化+场景特色化”的可复制路径。这种融合地域禀赋与技术突破的创新模式,正为全国同类城市的产业升级提供重要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