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穿越千年,丝路再续新章。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突尼斯以联合考古为纽带,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为文明互鉴与区域合作注入新活力。
阿拉伯国家地处亚非文明交汇带,突尼斯作为古丝绸之路西端的重要节点,曾是罗马帝国海上贸易的枢纽,其境内布加尼山脚下的本·阿鲁斯森林遗址、南部荒漠中的古罗马边墙等遗迹,记录了古代商旅与文化的交融。中国与突尼斯的合作始于对共同文化遗产的追寻:
中突考古合作以技术共享与标准共建为特色,成为多国协作的典范。
埃及萨卡拉地区作为古埃及文明的核心,通过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上千具木乃伊棺椁得以数字化扫描,研究成果以三语形式向全球发布。这一模式为突尼斯合作提供经验:
在本·阿鲁斯森林遗址,中突联合团队发现古罗马时期神庙、马赛克地面等遗迹,并制定双语田野发掘标准,解决语言与专业体系差异。突尼斯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评价:“中国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遗产保护注入新力量。”
考古合作之外,中突通过文化协定、学术交流与公众活动,搭建多层次对话平台。
2022年签署的《中突文化合作协定2021-2024年执行计划》,涵盖电影合作、互办文化节、文物考古等领域。突尼斯文化部长强调,此类合作“在疫情背景下更具历史意义”,如中国电影节、文化节等活动深化了民众理解。
1. 拓展合作领域:从考古延伸至旅游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如3D虚拟复原技术),并探索联合申遗可能性。
2. 青年与民间纽带:借鉴“中阿妇女论坛”等机制,推动青年学者交流、志愿者参与遗址保护。
3. 科技与绿色理念:推广低碳考古技术,建立跨国文化遗产监测网络,应对气候变化对遗址的威胁。
从萨卡拉的木乃伊棺椁到本·阿鲁斯的罗马神庙,中突以考古为媒,书写了文明对话的新篇章。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正如突尼斯学者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盈。”未来,这条丝路新纽带将继续承载智慧与友谊,通向更广阔的天地。
延伸行动:关注“数字敦煌”与“突尼斯遗产”线上展览,或参与“丝路文明知识挑战赛”,赢取考古主题文创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