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作为重要的生物制剂,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从适用人群、禁忌症及使用建议三方面展开,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科学理解其应用场景与风险。
一、适用人群:哪些人需要免疫球蛋白治疗?
免疫球蛋白通过补充抗体或调节免疫功能发挥作用,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 免疫缺陷患者
原发性免疫缺陷: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等,这类患者因先天抗体生成不足,需定期输注免疫球蛋白维持免疫力。
继发性免疫缺陷:由化疗、器官移植、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表现为反复感染。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可将感染率从每年3.7次降至1.1次。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免疫球蛋白可阻断异常抗体对血细胞的破坏。
川崎病:儿童患者发病10天内使用,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风险,推荐剂量为2g/kg。
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通过中和自身抗体缓解症状。
3. 重症感染或炎症患者
脓毒症或中毒性休克: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且常规治疗无效者,免疫球蛋白可中和毒素,改善预后。
COVID-19相关并发症:部分研究表明,合并低IgM(<0.8g/L)或高炎症指标(CRP>70mg/L)的重症患者可能获益。
4. 特殊临床场景
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或免疫系统未成熟者,可短期使用以增强抗感染能力。
妊娠相关免疫异常:如复发性流产伴NK细胞活性异常、绒毛膜下血肿等,需严格评估后使用。
二、禁忌症解析:哪些人严禁或慎用?
免疫球蛋白并非“万能药”,以下人群需严格规避风险:
1. 绝对禁忌症
过敏史患者:对免疫球蛋白成分过敏或曾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者禁用。
选择性IgA缺乏症:IgA水平<0.05g/L者输注后可能因抗IgA抗体引发致命性过敏反应。
2. 相对禁忌症(需谨慎评估)
高血栓风险者:如COVID-19患者、高粘血症或凝血功能异常者,输注需缓慢并监测血液粘度。
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需减少剂量并监测肌酐水平。
孕妇与儿童:虽无明确致畸证据,但需权衡利弊,仅在必要时使用。
三、使用建议: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免疫球蛋白?
1. 输注前的必要准备

禁忌症筛查:检测IgA水平、过敏史及感染指标(乙肝、HIV等)。
剂量选择:根据体重和病情调整,例如ITP推荐0.8-1g/kg单次输注,川崎病需2g/kg冲击治疗。
2. 输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速度控制:初始速度不超过20滴/分钟,15分钟后无反应可逐渐加快。
不良反应应对:常见发热、头痛;若出现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立即停药并抗过敏处理。
3. 长期治疗的管理
定期监测:每3个月评估IgG谷浓度(建议维持在6g/L以上),调整输注频率。
疫苗接种:输注后3个月内避免接种麻疹、水痘等活疫苗。
4. 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方案
儿童患者:按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避免液体负荷过重。
癌症患者:化疗后合并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者,每月400-500mg/kg可降低感染风险。
四、科学认知,理性选择
免疫球蛋白的应用需基于精准评估,既要避免盲目使用导致资源浪费和副作用,也要及时干预以挽救重症患者生命。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严格遵循医嘱,并在治疗前后主动反馈症状变化。通过医患协作,才能最大化治疗效益,规避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