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抓手,“放管服”改革通过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优化服务提升治理效能、创新监管保障公平秩序,成为推动职能转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核心要义在于平衡与市场的关系,构建“有限但有效”的现代治理体系。
简政放权的本质是向市场、社会及基层让渡权力,通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自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放管服”概念以来,改革已形成三大路径:
1. 削减行政审批事项
取消重复审批与非行政许可审批,例如企业开办环节从7项精简至1项,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2025年多地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将106项涉企经营许可分类管理,实现“照后减证”。
2. 权力下放基层与社会组织
杭州卫健委将放射诊疗许可等事项下放区县,甘肃等地试点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降低退出成本。社会组织承接职能转移,如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3. 动态调整权力清单
建立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清理缺乏法律依据的审批事项。例如,2025年湖南省要求清理“红头文件”,修订投资审批事项清单。
实用建议:
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型,是“放管服”改革的核心理念。优化服务需聚焦流程再造与数字化赋能:
1. 流程标准化与集成化
镇江公安推行“综窗服务”,整合户政、交管等事项实现“一窗通办”;杭州试点“云踏勘”应用,远程完成卫生许可审查。
2. 数字化服务升级
3. 精准化服务创新
铜陵市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允许14类业务“先办后补”;杭州市为医疗机构设置“绿色通道”,缩短床位变更审批周期。
实用建议:
放权不等于放任,创新监管需平衡效率与安全。当前监管体系呈现三大趋势:
1. 信用监管主导
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例如,天津市对信用良好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失信联合惩戒。
2. 科技赋能精准化
3. 协同监管机制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例如投资审批在线监管系统实现部委与地方联动;北京市推行“风险+信用”评估,整合市场监管与税务数据。
实用建议:
1. 强化法治保障
加快修订《行政许可法》,明确权力下放程序。例如,杭州市依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清理不合规文件。
2. 推进数据互通
打破“信息孤岛”,2025年国务院要求政务数据共享率超90%。
3. 完善容错机制
建立监管豁免清单,对轻微违法首错免罚。镇江市对涉企案件实行“两级法制保障”,提供整改指导。
“放管服”改革既是刀刃向内的革命,也是激发市场活力的系统工程。未来需以法治化、智能化、协同化为方向,推动改革从“量变”转向“质变”,为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持续动力。市场主体与部门应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塑造公平、高效、温暖的营商环境。